临泉县博物馆1981年3月24日成立,1990年馆舍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,是文广新旅局下属二级机构,副科级编制,职工7人。1958年10月,临泉县文化馆成立了文物组。1981年,由于收藏文物较多,经县政府批复成立了临泉县博物馆,位于文化馆大院西南角。独立成院,坐北朝南,占地7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440平方米,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,门牌号为临鲖路372号。临泉博物馆馆藏文物1100余件(套),珍贵文物达410件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,二级32件,三级371件。我县文物主要类别为:青铜器、陶瓷器、玉石器、金银器及杂项。文物的级别分为一、二、三级和藏品。这些文物的级别均是国家或省组织文物专家鉴定组所鉴定的。1984年,省文物鉴定小组对我县的馆藏文物进行了第一次鉴定。1994年,国家级文物鉴定小组在阜阳开展了文物鉴定工作,我馆也参加了。2004年,省组织专家鉴定小组对我县的馆藏文物进行第二次鉴定。
2008年以来,按照中宣部 “关于全国博物馆、纪念馆免费开放”的通知要求,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,拓宽展出内容,先后举办了“文物精品展”、“钱币展”、“珍爱生命,远离毒品”活动、“ 书画展”、“花卉展”、“毛主席像章展”等多种形式的展览,每年接待的观众80%以上为学生,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。2009年10月,由于旧城改造,老馆拆除。
2020年初,新馆主体结构完成,开始室内陈列布展施工。临泉县博物馆新馆位于迎宾大道与港口南路交叉口,新建市民中心内。电话0558-6528141,邮箱850847352@qq.com.2020年11月16日,布展完成,开始免费对外开放。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,明天上午9点开馆,下午5点闭馆。周一闭馆调休。临泉县博物馆设计独具匠心,建筑外立面四周墙壁上刻画篆书文字“沈”,凸显三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。内部展陈设计深度挖掘临泉特色,秉承“以人为本、以物为体、以史为轴”的设计理念,于大气中寻求特征和新意,于细节中彰显简约与精致,构建地域文化鲜明、艺术风格独特的展览空间。
临泉博物馆新馆建筑总面积约11269平方米,共四层,地下一层,地上三层。临泉博物馆展览架构划分为“基本陈列”、“专题陈列”两部分,基本陈列主题名称为“古沈遗韵——临泉古代文明之光”,专题陈列分三部分,分别为古菱齿象展厅、临泉老街展厅和乡土文化展厅。
基本陈列展览选取内容的时间跨度,上限起于新石器时代,下限止于临泉建县(1935年),按年代先后分为“序厅”、“文明摇篮”、“鲖水金道”、“姜尚故里”、“沈风楚韵”、“汉晋华章”、“千年沈丘”、“民国风云”八个板块的基本陈列。
l 地下一层设有临时展厅、库房等。
l 地上一层设有大厅、大象专题展厅、序厅、基本陈列展厅等。基本陈列展厅中的第一展厅文明摇篮、第二展厅鲖水金道、第三展厅姜尚故里,展厅总面积约为1374㎡
l 地上二层设有基本陈列展厅、临泉老街专题展等。基本陈列展厅有三个,分别为第四展厅沈风楚韵、第五展厅汉晋华章、第六展厅千年沈丘,展厅总面积约为1908㎡。
l 地上三层设有乡土文化展厅、临时展厅、办公区等。展厅总面积约为658㎡。
基本陈列展以考古发掘、文物史迹与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,还原临泉千年文明史中特色场景,例如姜子牙渭水垂钓文王访贤、沈子国古城模型、淮颍漕运繁忙场景等。专题陈列展基于本地区丰硕的文明成果与非遗、民风民俗等,设置老街专题展、古菱齿象专题展、乡土文化专题展,让观众在临泉县博物馆内处处都能感受到临泉丰富多彩、独具特色的文化成就。基本陈列展共展出文物572件(套),其中一级文物7件,二级文物28件,三级文物279件,一般文物258件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临泉县博物馆将免费开放服务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抓手,完善馆内各项服务项目,创新服务方式、服务内容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2023年,观众进入博物馆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人数达13万人,免费讲解200多次。
临泉县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优自身势,大力发挥社教职能,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,“让文物会说话”,多措并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。
2023年,临泉县博物馆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临展活动4次,开展社教活动50次以上,开展进农村、进社区等进基层活动20场以上。
2021年12月5日,临泉县博物馆成为第六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2021年11月29日,临泉县博物馆被阜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为“阜阳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”。
2022年4月25日,临泉县博物馆被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。
2023年3月,临泉县博物馆被授予“党员主题教育实践基地”荣誉称号。2023年3月,临泉县博物馆被授予“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”荣誉称号。